韩春雨的名字zui近一周刷爆了生物界的朋友圈,一鸣惊人啊! 当初我毕业的时候来到了北京这座城市周围动不动是211.985的院校学生,像我这种二流学校出来的学生如何自处,对于自己的毕业院校都不好意思启齿,还好当时兄长的一句话鼓励了我,人都要以母校为荣,四年的教育时间给你的学生生涯带来的帮助是很大,所以今天更有幸说自己是河北科技大学生工学院毕业的,还沾了点小光,大四的生物统计学是韩春雨老师教的,我没那么好的文采一下几段话是我转网络的,写的也比较真实!
对于韩春雨团队的科研成果,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撰文称:该科研成果找到了对基因组位点编辑范围更广的基因编辑工具。该工具*不同于以RNA为向导的CRISPR/Cas9基因编辑技术:这种从古细菌来源的Argonaute,利用短链DNA作向导,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组的任意位置进行切割,将基因编辑的可能性推入了更广泛的境地。
在业内专家纷纷对该成果表示关注和期望的同时,韩春雨团队引发的“眼球风暴”也从专业领域迅速向互联网蔓延,“韩春雨”成为“新晋”网络高频词。
5月9日下午,在位于河北科技大学中校区的韩春雨实验室——此次“风暴”的中心却是另一番景象:将手机调成静音,在一张脱了漆的办公桌上,韩春雨用一套颇为讲究的旧茶具泡了一壶茶。
针对一些网友对河北科技大学非“985”“211”的学界“地位”和自己“副教授”身份的热议,这位苦笑着称自己迅速变“网红”的42岁科技工作者调侃道:“我可不是‘野鸡大学’的‘草根学者’”。
说起自己就职的河北科技大学,韩春雨表示,这是河北省一座“正在崛起”的大学。
1974年出生于石家庄的韩春雨,和登上过央视“百家讲坛”的河北大学教授韩田鹿是亲兄弟。
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的韩春雨,200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,200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强伯勤院士和袁建刚教授,并获得博士学位。
2005年年底,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期间,作为*作者,他曾在《核酸研究》NAR期刊上发表过科研成果。在此后的十多年里,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。“那只是为了学生有需要发表的论文。”在韩春雨看来,5月2日发表的科研成果才是他学术生涯第二篇论文。
“我搞科研目的要单纯一些。”对于自己至今依然是“副教授”职称,韩春雨表示,并非学校不重视自己,而是因为自己不想为评职称和申报基金花费时间,“哪有副教授像我有这么大的实验室?”
到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后,他曾成为该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*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”获得者,随后也获得过一些各级科研资金的支持。
韩春雨坦言,开始此次科研时,他手中有可支配科研资金30多万元,原本以为够了。“够用就好!”他强调。可没想到做的时间比预期要长,所花费用也比预期要多。目前他还欠试剂公司30多万元。“项目开始前学校已有资金支持。”他解释说,以个人名义为科研欠款,“只是个人的自我要求”——不想在成果出来前再向学校伸手,并不是学校不支持。
韩春雨认为,一名科研工作者zui重要的品质是对科学的热爱,“但谈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”。
韩春雨至今还是一个无房户,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住宅里。而他刚到河北科技大学任教时,学校原本给他提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。但他看重了如今这套旧住宅离自己实验室只有5分钟自行车车程的便利,于是婉拒了。“够用就好!”韩春雨再次强调。
没有留学背景的韩春雨,坐在实验室一个短了一条腿的小转椅上,通过互联网时刻关注着学术前沿的动态。有学生笑称,他的实验室就是少林寺的“藏经阁”,而他本人就是那个轻易不出手的武林高手——扫地僧。
他经常对学生说:“我们和诺贝尔奖得主都是通过互联网关注科技前沿,但结果不同。”70后的他会借用周星驰电影《喜剧*》的经典台词抛出自己的“梗”:关键要看一个科技工作者的“自我修养”。
熟悉韩春雨的人知道,除了足球,他zui热爱的运动就是长跑。而早在读硕士研究生时,韩春雨就被同学叫作“特立独行的驴子”。